避險需求升溫!各央行搶購黃金 國內暫無通脹之憂
“去美元化”和“資產避險”的雙重需求,是各國央行搶購黃金的關鍵誘因。
人民銀行近日公布,截至2019年4月末,官方儲備資產中的黃金儲備達到6110萬盎司,連續(xù)第五個月增長,環(huán)比增加48萬盎司。在購買黃金的隊伍里,除中國央行外,還有很多國家或地區(qū)的央行。世界黃金協(xié)會發(fā)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一季度,全球央行搶購黃金145.5噸,創(chuàng)近六年同期最高。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經濟形勢下,“去美元化”和“資產避險”的雙重需求,是各國央行搶購黃金的關鍵誘因。
黃金的金融屬性決定了黃金價格的穩(wěn)定性,因此,黃金一直是應對通脹的最佳避險資產。每當其他資產風險增加時,黃金作為避險工具,都會受到投資者青睞。
另外,每當國際政治經濟局勢出現重大不確定因素時,黃金也會成為部分國家央行及投資者規(guī)避國際結算貨幣信用風險的重要工具。
近年來,美國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絲毫不顧國際貿易分工與合作的經濟發(fā)展共贏趨勢,大力推行“美國優(yōu)先”戰(zhàn)略,實施“長臂管轄”,大大損害了美元作為國際結算貨幣的信用基礎。近期,美國在伊朗問題上實施“長臂管轄”制裁,極大地損害了與伊朗有貿易往來國家(如歐洲、中國、日本、印度等)的利益,令各國繞開美元實施國際貿易結算的意愿更加強烈,這也是各國央行搶購黃金的重要誘因之一。
此外,黃金還是應對資本市場各種不確定風險的重要工具。國際資本市場特別是股市一旦出現大幅波動,投資者會轉向投資黃金,規(guī)避市場風險。投資者對股市波動的擔憂,實際是對經濟增長前景預期下調的具體表現。
目前中國的經濟發(fā)展韌性強,回旋余地大,基礎牢固,短期不存在通脹壓力。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一季度GDP增幅達6.4%,反映出生產和消費以及新興經濟驅動力等指標“穩(wěn)中向好”的運行態(tài)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中國2019年經濟預期上調0.1個百分點,達到6.3%,成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唯一被上調預期的國家,說明國際機構對中國經濟前景的良好預期。基于這種預期,國內投資者并沒有表現出對通脹的擔憂,因此,“大媽”搶購黃金的一幕并未出現,搶購黃金只是在各國“央媽”之間展開,說明各國對國際經濟形勢的擔憂遠勝于對本國通脹的擔憂。
國內暫時不存在全面通脹的風險,無需擔憂。今年以來,中國出臺2萬億實質性減稅降費舉措,一方面降低了企業(yè)的經營成本,有效激發(fā)市場主體的經營活力,提振企業(yè)信心;另一方面,主動引導企業(yè)通過降低貨物和勞務價格,讓老百姓享受改革紅利,客觀上有助于降低通脹增長率。
對于增值稅改革紅利,市場主體已給予積極回應。統(tǒng)計數據顯示,隨著制造業(yè)增值稅率由16%降至13%,從汽車、手機等日常用品到成品油價格、工商業(yè)電價、天然氣基準門站價格、天然氣跨省管道運輸價格等,都從4月份起進行了降價銷售。例如,福特中國進口車全系下調在華售價,最高降幅達3.40萬元。雖然這些改革舉措剛剛實施,但對經濟增長和物價調控的影響已開始顯現,按照改革影響的延后效應判斷,預計在半年或一年后,改革紅利的市場效果將更為明顯。
在任何情況下,本網站所刊載內容中所涉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見并不構成對任何人的投資建議。在任何情況下中訊證研不對因使用本網站的內容而引致的任何損失承擔任何責任。讀者不應以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取代其獨立判斷或僅根據本網站所刊載內容做出決策。